企業永續,或者CSR、ESG這些名詞在坊間有許多的解釋,在此簡單說明:CSR為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或稱企業永續報告書(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ESG則分別代表E環境(environment)、S社會(social)、G公司治理(governance),其在於幫助讓企業更加理解永續的三大面,亦是近年來全球多數企業努力的方向。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台灣,永續議題於2015年即有討論與相關政策實施,政府於2020年更是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的更新政策,其內容更是直指企業應揭露ESG資訊,必且強化資訊內容,因此2020年可謂台灣ESG元年。而能走到這一步,都是過往的經驗累積與修正,接著將簡略說明近年企業永續的改變,最後提供策略性方式供參考。
在過往,多數人會將企業永續認知為慈善公益,「企業必須先賺到錢,才能做到永續。」、「CSR是大公司才有能力做得起的事。」,早期企業對於永續的做法就是慈善捐助、公益行動,更甚者成立基金會,其可謂企業永續1.0-慈善事業。近十年則演變為企業永續2.0-納入企業核心,減少慈善捐贈,更加著重企業內部人權與外部環境的關注。目前則為企業永續3.0-體系整合策略,跳脫慈善,致力於本業相關議題,且考量ESG面向,以策略性的方式帶領企業再次創新,提升其競爭力。
過去一年永續相關資訊的湧現,舉凡相關的金融商品、新聞媒體、論壇、研討會等。其中更以ESG的討論為大宗,這樣的議題討論對整體社會而言是良好的,除了帶動進展,也讓社會大眾對於永續議題的認知有所提升,已由認為僅有大企業才能執行的想法,轉為中小型企業也能在能力所及之處,提出合適的永續策略。而企業也因為政府相關政策的推動,不分營運規模大小,皆陸續加入此未來趨勢,期盼能付出一己之力。
然而,現階段許多企業因為急於加入ESG趨勢,卻忽略了企業經營的目的以及企業文化,導致提出的ESG議題同質性高,無法突出企業的差異化,實為可惜。Serafeim, G.(2020)即提出企業實施ESG時,必須具有策略性,並且提供三大要點作為修正方向,分別為:1.ESG推動應該由董事會親自推動-由具有決策力者實際參與規劃,方能讓ESG議題有實踐的可能,避免淪為口號。2.確定企業目的,建構企業文化-企業目的不是口號,應內化至企業全體人員,最簡單的辨別方式為員工認為自己所做工作的意義和影響力,而強烈的目的感,有助於企業規劃與執行ESG議題時不失中心。3.企業應有效連結策略和目的-最終所有的策略都應該與企業目的有緊密的關聯,方能突顯其差異化。
以若水為例,永續相關事宜的制定與規劃部門系為永續暨策略發展委員會,其成員由董事長與高階主管所組成。且於2020年透過永續會議,與全體員工共同確認與認知企業的核心為「價值共創」。而歷年所制定規劃的【新創商業投資媒合會-與天使投資人有約】,目標在於提供專業服務,扶植新創企業加速並穩定成長;【若水校園深耕計畫】,其中包含課程實務業師、產學合作計畫,其目標在於提供優質教育&就業機會。這些皆是與若水核心相關的ESG相關議題,未來也將繼續努力於此,持續的創新與進步。
ESG趨勢,勢必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挑戰,期盼企業能將其視為組織創新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勿讓其成為口號。而擬訂策略性ESG,除了促使企業更加完善,亦能從中造就差異化優勢,由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超越競爭對手。
參考資料:
申永順(2020)。我國推動企業永續相關政策措施。台灣企業永續學院,企業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班講義。 喬治.塞拉芬 George S.(2020年12月)。ESG行動造就差異化優勢(Social-Impact Efforts That Create Real Value)。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資料庫,172。取自 https://hbr.infolinker.com.tw/article.php?doi=AR0010103
黃正忠(2016)。從CSR報告書看企業無形資產。會計研究月刊,(367),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