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0 評論
房地產泡沫化?!淺談兩岸房市現況


房市如何影響整體經濟

 

瑞士銀行(UBS)前經濟專家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曾經把中國房地產業稱為「宇宙最重要的行業」,而台灣過去也很常在新聞中聽到「房地產業是帶動台灣GDP上升的火車頭」等標語。然而近年受全球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國際高通膨,加上美國聯準會的不斷升息,這也間接對國際房市帶來直接影響。

 

總體經濟 v.s. 房市

 

從總體經濟角度來看,影響房市波動的因素眾多,主要有以下五個因素:

  1. 經濟成長:提供房地產發展基礎,如基礎建設之擴增。
  2. 平均國民所得:與經濟成長高度相關,反映國民之購房能力。
  3. 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膨使實質所得減少,進而降低購房需求;另外,房地產保值性較高,可能會增加房產投資需求。 
  4. 貨幣供給:可謂衡量社會游資多寡之關鍵指標,對於資金成本及房地產需求皆有重大影響力。
  5. 利率水準:房貸屬於長期現金支出,故當前利率水準及其未來變化都將影響消費者的購房意願。
 

國際情勢影響了全球房市,房市的泡沫化又將對整體經濟帶來多大影響呢?根據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之研究,房市對於整體經濟的影響可分為以下三個層面:

  1. 就業結構型態:房地產業為基層勞力密集產業,房市的興衰對於就業機會有顯著影響,如房市低迷釋出大量人力造成結構性失業
  2. 消費者的可支配所得:房市興衰影響家庭購屋壓力大小,進而導致財產分配之差距擴大或減少。
  3. 金融機構貸放能力:金融機構持有之擔保品價值變動,進而影響銀行授信能力。
 

過去兩岸政府在經濟衰退時都會從振興房市入手,中國現今的高速發展,也可說是其土地財政下所創造的奇蹟,然本文這次想要談談近期中國爛尾樓事件的後續,以及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是否因為過度依賴房地產而導致現今的泡沫化。

 

爛尾樓事件

中國長期依靠土地財政進行地區開發,帶動經濟成長,然而實際上房市的熱絡並非住宅需求增長,而是假性投資的炒房結果。受Covid-19疫情及政策影響,2021下半年房市衰退至冰點,重創以恆大集團為首等眾多知名房企,接連相繼爆出債務危機,這也導致後續建商無法如約完工。不同於台灣預售屋完工後買賣的方式,中國許多預售屋在完工前就開放交易,這也進一步導致繼爛尾樓事件後發生「停貸潮」。停貸潮可能進一步拖累銀行資產質量,另外大量的爛尾樓,也打擊消費者對房市的信心,這種狀況若政府再無強力手段介入將導致系統性風險加劇。

 


(圖一、兩岸房屋預售制度之比較圖;圖片來源:若水數位評價整理)

 

爛尾樓事件對於中國經濟的重創,也讓不少台灣民眾關注起本國房市,台灣政府雖然祭出打房政策,但房價仍然居高不下,加上現今房市供過於求,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核發了17萬戶的住宅類建照,已創十年新高。

 


(圖二、以105年為基期之住宅價格季指數趨勢圖;圖片來源:若水數位評價整理)

 

這不禁令人擔心台灣未來是否也會面臨嚴重的泡沫化,然而興富發集團總裁鄭欽天表示,兩岸經濟結構不同,加上台灣房市的發展是隨著經濟一路墊高,並非虛增,所以不至於發生房市泡化的狀況。此外,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也表示:「台灣房市有基礎的存在與需求,現階段不至於出現爛尾問題,即便真的發生,也會有大型建商接手。」

 

雖說大部分房市從業人員認為房價幾乎沒有下修的空間,不過也有另一派學者抱持不同觀點。政大地政系林左裕教授以經濟學說明,以往房市的組成約有二成為投資者,前兩年因市場多頭提高至四成,但隨著投資者退場,在住宅需求量未追上建案增量之情形下,需求供給比例降低,故不排除房價會逐漸下修。

 

結語

未來房市的變動如何,在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下,我們無法準確地預知,但關心時事、留意市場變動,是作為市場上需求者/供給者的我們能做,只有時刻保持大局觀,當市場發生波動時才能做出更好的應對。

 

參考資料: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中央通訊社 中時新聞網 Vocus 今周刊 風傳媒 蘋果新聞網1 蘋果新聞網2 國家發展委員會 The News Lens 政大商學院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 天下雜誌 好房網鏡周刊

 
內容底部圖片1
內容底部圖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