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1 評論
瑞信危機 Credit Suisse:Credit Issue?


(圖片來源:Credit Suisse官網)

 

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 Group AG,以下簡稱瑞信)成立於1856年,總部位於瑞士的蘇黎世,是一家擁有全球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及金融服務等業務的公司,最初是為了募款資助瑞士鐵路發展而組建。1978年,瑞士信貸集團開始與第一波士頓銀行合作,後來陸續收購溫特圖爾集團、瑞士大眾銀行、瑞士美國證券公司及瑞獅銀行等公司,提高瑞信自身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頂級的金融服務機構。然而在2023年03月14日公布的2022年度會計師查核報告中,會計師因2020年及2021年財務報表匯報過程中,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而出具否定意見,造成瑞信股、債價格暴跌,同時瑞信最大股東沙烏地國家銀行也宣布不再挹注資金,擁有167年歷史的瑞信立刻瀕臨破產危機。

 

會計師意見

會計師意見分為無保留意見(Unmodified、Unqualified)、保留意見(Qualified)、無法表示意見(Disclaimer)及否定意見(Adverse),財務報告的查核除了財務數字,內部控制也是一大重點,會計師會依照查核結果出具公司財務報表是否按適用的會計準則及財報框架所編制之聲明。在瑞信2022年財務報告中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意見段中寫出對其內部控制的疑慮:

  1. 管理階層沒有設計有效的風險評估流程用以識別、分析其體系內合併報表的重大不實表達風險(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2. 管理階層沒有對現金流量表中非現金科目的完整性、分類與呈現設計有效的控制。

上述兩點可看出集團對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不具有效性,較難辨識及分析財報中的重大不實表達風險,此重大缺陷可能會導致科目餘額的錯誤無法及時發現,造成財務報告的重大誤述影響其正確性。

 

其實近幾年瑞信發生過的幾起爭議事件,皆顯示其內部控制出現很大的問題,首先是因風險管控不佳而造成的投資誤判,於2017年提供融資給英國金融服務公司Greensill Capital,但該公司卻於2021年倒閉造成約100億美元損失;另外瑞信也為美國大型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提供融資,然而對方卻因高槓桿、高風險的操作爆倉,瑞信慘賠47億美元成為此事件中損失最大的銀行;除了前述的風險管控問題,瑞信於2022年被指控涉入保加利亞販毒集團洗錢案,且被瑞士聯邦刑事法庭判定有罪。種種事件皆讓投資人質疑瑞信的內部控制能力, 而2023年會計師出具的否定意見報告無疑成為壓倒瑞信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瑞信股、債價格暴跌瀕臨破產。

 

瑞士銀行及監管機構出手相救

由於瑞信規模過於龐大,涵蓋之交易在全球金融系統中具有重大影響力,若瑞信破產倒閉將會造成比雷曼兄弟事件更大的金融危機。2023年03月19日瑞士銀行集團(UBS AG)宣布以1股瑞銀股份換取22.48股瑞信股份,相當於以每股價格0.76瑞郎總計30億瑞郎的價格收購瑞信,此價格遠低於瑞信03月17日收盤價1.86瑞郎。然而雖有瑞士銀行集團以及瑞士監管機構出手相救,瑞信發行之面值約160億瑞郎的AT1債券將在收購後被完全減記,投資人手上之債券即成為廢紙,損失不可謂不大。

 

AT1債券為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dditional Tier 1),屬於CoCo債券的一種(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為應急的可轉換債券,此債券係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開始發行,當銀行的資本適足率低於規定水準,債券會被轉換成普通股,讓投資人成為股東與銀行一同分攤虧損,而非由納稅人承擔銀行倒閉損失。一般而言債券持有人的清償順序應高於股東,因此大部分的AT1債券在銀行倒閉後應先進行清算、股東權益賠光後才有可能將債券減記為零,但因瑞信AT1的特殊契約條款使瑞信在還保有部分股東權益的情況下,AT1優先被全額減記,持有人被迫承擔銀行破產的虧損,也連帶影響到歐洲其他銀行的AT1陷入拋售潮。

 

瑞信董事長Axel Lehmann在2023年04月04日最後的股東大會上向股東們致歉,Lehmann表示在銀行信心危機爆發時,本以為可以盡力扭轉形勢轉虧為盈,但最終仍無法阻止市場對瑞信失去信任,造成今日若不被合併則會破產的局面。瑞士央行副行長Martin Schlegel也表示若沒有瑞士政府從中斡旋讓瑞士銀行在短時間內收購瑞信,不僅瑞信已破產,一場全球金融風暴可能也已經發生。

 

參考資料:商周Yahoo!新聞鉅亨自由時報 Credit Suisse Group Annual ReportUBS  

內容底部圖片1
內容底部圖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