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東京電力公司)
2011年0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規模9.0強震,福島核電廠在地震時立刻停止正在運行的反應爐,但因地震引發海嘯襲擊了核電廠,導致發電機淹沒在水中而停止運作,以及大量設備受損或被水沖走,核電廠全場停電,水泵無法注入冷卻水,導致反應爐熔毀留下核燃料碎片,為了冷卻融化的核燃料直接向反應爐注入海水,因此產生大量受到核污染的冷卻水。與一般核廢水的不同在於,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不會直接與燃料芯接觸,福島核廢水相較於一般情況含有更多放射性物質。
核廢水如何處理?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報告中提到,目前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設有超過1000個儲存缸,總水量約為130萬立方米,足以裝滿500座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只要這些儲存缸裡的核廢水沒有處理,電廠就沒有辦法安全關閉。早在2016年日本就開始討論核廢水的處理方式,討論的方案有五種:地層注入、地下埋設、氫氣排放、蒸氣排放、海洋排放。當時的專案小組並沒有結論哪個方案最好,但可以看出海洋排放將會是對成本而言最有經濟效益的方法。
2021年04月日本政府公布「ALPS處理水海洋排放方案」。ALPS處理水是使用名為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的多核種去除設備對汙染水進行淨化處理,直到氚以外放射性物質的含量符合排放相關管制標準,淨化後的汙染水就是ALPS處理水,經過再淨化及海水稀釋100倍以上,確定含氚量低於日本國家管制標準1/40,才能排放入海洋,排放過程將持續30年。
(圖一:核廢水排放程序;圖片來源:若水數位評價整理)
雖然ALPS可以淨化多種放射性物質,但無法被過濾的放射性物質氚,只能用稀釋的方式降低濃度再排入大海,主要因為氚的特性與氫相似且存在於雨水、海水、自來水中難以從水中分離。日本政府將福島第一核電廠進行海洋排放的ALPS處理水的氚年排放量上限設定為22兆貝克(Bq)註,甚至低於事故發生前核反應爐正常運作時的管理目標值,經過海洋擴散模擬氚濃度會上升的區域只有在福島核一廠周圍2到3公里的海域,上升幅度只有每公升1到2貝克,但此說法仍然無法消除民眾的憂慮,且ALPS處理水也並非將放射性物質完全消除,只是降低到可排放標準。因此隨著洋流的推進,這些含放射性物質的處理水將在數年後遍布整個太平洋,甚至可能對周圍國家的漁業經濟造成影響,引起國際上的爭議。
※註:用於衡量放射性物質濃度的單位,於水而言其量度單位為貝克/每公升(Bq/L)
核廢水與永續發展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永續發展的重要性,2015年聯合國宣布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了17項全球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主軸包含人類、地球、繁榮、和平,以及夥伴關係,旨在解決全球性的環境、經濟、社會問題,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其中第14項目標即為永續海洋與保育,為的就是確保海洋與海洋資源的永續發展。除此之外,日本排放處理水的議題可能進而延伸影響:
- 目標2.4-永續糧食生產和彈性農業作法:排放輻射廢水不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永續糧食生產,可能降低生產力;
- 目標3.9-減少有害化學物質和汙染造成的疾病和死亡:此目標希望降低因危險化學物質、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及其他汙染而造成的死亡或疾病人數,然而現在卻可能造成進一步的水汙染;
- 目標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永續發展有賴全球的相互合作與信任,而日本排放處理水的決定有可能影響信賴關係。
雖然處理福島第一核電廠廢水議題本為日本國內事務,然而這項議題的決策卻與全球永續發展目標環環相扣。為了在2030年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各國皆須投入大量的努力與資金,然而根據聯合國貿易發展委員會估計,即使政府支出和援助計畫能提供每年約1兆美元的資金,卻仍有年均4兆到6兆美元的資金缺口,因此來自民間的投資也是不可或缺的。
結論
近年永續投資概念也逐漸興起,永續投資係指將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之目標與因素納入投資決策考量之中,也就是除了財務與營運績效表現之外,投資人也開始在意投資標的的永續性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SDGs是一個有全球共識的發展方向,日本不顧國際輿論決議將核廢水排放入海可能讓世界在永續發展的執行上倒退一步,國家的決策也可能進而影響投資人的觀感與投資意願,日本是否會因為國際聲浪而採取其他措施也值得大家關注。